粪便检验
要点1:
理学检查
外观
(1)黏液便:黏液增多提示肠道受刺激或有炎症,常见于各种肠炎、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、急性血吸虫病等。小肠炎症时,增多的黏液均匀混合于粪便之中,而来自大肠病变的黏液则一般附着于粪便表面。
(2)鲜血便:提示下消化道有出血,常见于肛裂、痔疮、直肠息肉及结肠癌等。
(3)脓便及脓血便:常见于细菌性痢疾、阿米巴痢疾、溃疡性结肠炎、结肠癌或直肠癌等。其中细菌性痢疾以脓及黏液为主,脓中带血;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,血中带脓,呈果酱样。
(4)柏油样便:上消化道出血,超过50ml时粪便呈黑色或褐色,质软有光泽,柏油样。服用铋剂、活性炭排出黑色便,但无光泽,隐血试验为阴性。
(5)胨状便:呈黏胨状、膜状或纽带状物,多见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部绞痛之后。某些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也可排出类似的粪便,痉挛性便秘时粪便表面亦可有少量的黏胨。
(6)稀糊状或稀汁样便:见于各种腹泻,尤其是急性胃肠炎,为肠蠕动亢进或分泌增多所致。
(7)白陶土样便:胆道梗阻时,进入肠道的胆汁减少或缺如,粪胆素生成减少甚至缺如,使粪便呈灰白色。主要见于梗阻性黄疸等。
(8)米泔样便:呈乳白色淘米水样,多见于霍乱、副霍乱。
(9)乳凝块状便:婴儿粪便中可见白色、黄色或绿色的乳凝块,提示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完全,常见于婴儿消化不良等。
粪便颜色改变及可能的原因
颜色 |
可能的原因 |
鲜红色 |
肠道下段出血,如痔疮、肛裂、直肠癌等 |
暗红色(果酱色) |
阿米巴痢疾 |
白色或灰白色 |
胆道梗阻、钡餐造影 |
绿色 |
乳儿的粪便中因含胆绿素而呈现绿色 |
黑色或柏油色 |
上消化道出血、服(食)用铁剂、动物血、活性炭及某些中药 |
要点2:
化学检验
(一)隐血试验
1.检测原理
免疫法:化学法存在特异性与准确性的问题,目前临床上逐渐推广了免疫学方法,如酶联免疫吸附法、胶体金法等,灵敏度高,血红蛋白为0.2mg/L或0.03mg/g粪便可呈阳性结果。
几种化学法隐血试验的比较
方法 |
灵敏度 |
检出血量 |
临床应用 |
邻联甲苯胺法 |
高,0.2~1mg/L |
1~5ml |
易出现假阳性 |
还原酚酞法 |
高,1mg/L |
|
试剂不够稳定,淘汰 |
联苯胺法 |
中,2mg/L |
5~10ml |
试剂有致癌性,淘汰 |
氨基比林法 |
中,1~5mg/L |
5~10ml |
灵敏度适中,较适宜 |
无色孔雀绿法 |
中,1~5mg/L,未加入异喹啉时为6~10mg/L |
5~10ml |
灵敏度适中,较适宜 |
愈创木酯法 |
低,6~10mg/L |
20ml |
假阳性极少,假阴性较高 |
2.方法学评价
(1)化学法:操作简单易行,但缺乏特异性和准确性。虽然检测的基本原理相同,但实际应用中受试剂类型、粪便中血红蛋白的多少、过氧化氢的浓度、观察时间、血液在肠道中滞留时间、标本量的多少以及食物、药物等众多因素的影响,而使结果差异较大。
①假阳性:食用动物性食品、大量生食蔬菜可使结果出现假阳性。
②假阴性:服用大量维生素C,血液在肠道中停留过久,血红蛋白被细菌降解等。故检验前,要求患者素食3d,停用维生素C等。
(2)免疫学:具有快速方便、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等众多优点,但在临床使用中也存在假阳性与假阴性。①假阳性:因灵敏度过高而引起,一些胃肠道生理性失血<2ml/24h,或服用刺激胃肠道的药物引起的消化道出血(2~5ml/24h)可为阳性。
②假阴性:消化道出血后,血红蛋白在胃肠道中被消化酶及细菌作用后分解而使免疫原性减弱、消失或改变。故免疫学法主要用于下消化道出血检验,而40%~50%上消化道出血不能检出。大量出血时,血红蛋白(抗原)浓度过高造成的与单克隆抗体不匹配(即后带现象),亦可出现假阴性。
要点3:
临床意义
粪便隐血阳性提示
消化道疾病如溃疡,药物(如阿司匹林、糖皮质激素、吲哚美辛等)对胃黏膜的损伤、肠结核、克罗恩病、溃疡性结肠炎、钩虫病、结肠息肉以及消化道肿瘤(如胃癌、结肠癌等),粪便隐血试验常为阳性。消化道溃疡经治疗后粪便颜色已趋正常,但隐血试验阳性仍可持续5~7d,隐血试验转为阴性为判断出血完全停止的可靠指标。
隐血试验连续检测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普查的一个筛选指标,对早期发现结肠癌、胃癌等恶性肿瘤有重要的价值。
要点4:
脂肪
粪便脂肪检查常采用称量法、滴定法。在普通膳食情况下,脂肪约占粪便干重的10%~20%。正常成人24h粪便中的脂肪总量约为2~5g,如果超过6g,则称为脂肪泻。常见于梗阻性黄疸、慢性胰腺炎、胰腺癌、胰腺纤维囊性病以及小肠病变等。
要点5:
胆色素
粪便胆红素、粪胆原和粪胆素
(1)胆红素
正常人粪便胆红素阴性。
婴幼儿因正常肠道菌群尚未建立,粪便胆红素常为阳性,粪便可呈金黄色。
成年人可因大量应用抗生素、严重腹泻、肠蠕动加速等使胆红素也为阳性。
(2)粪胆原
正常人粪胆原阳性。粪便粪胆原含量在梗阻性黄疸时明显减少,并与梗阻程度密切相关;而各种溶血性疾病,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、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、蚕豆病、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及疟疾等可表现为强阳性。
(3)粪胆素
正常人粪胆素阳性。胆红素在肠道经细菌作用后转变成尿(粪)胆原,尿胆原除部分被肠道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外,大部分在结肠被氧化为粪胆素,并随粪便排出体外。胆道梗阻时,粪便中无粪胆素而呈白陶土色,氯化汞试验为阴性反应。
要点6:显微镜检查
粪便中镜检细胞报告方式
10个以上高倍镜视野所见情况 |
报告方式(/HPF) |
10个以上高倍镜视野所见情况 |
报告方式(/HPF) |
仅看到1个某种细胞 |
偶见 |
细胞数大多超过10个以上 |
多数 |
有时不见,最多见到2~3个 |
0~3 |
细胞均匀布满视野不能计数 |
满视野 |
最少可见5个,最多10个 |
5~10 |
|
|
细胞
1.白细胞
正常粪便中偶可见到白细胞,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。肠道炎症时其数量增多,并且与炎症轻重程度及部位相关。小肠炎症时,白细胞均匀混合于粪便中,且细胞常被消化而形态难以辨认。结肠炎症,如细菌性痢疾及溃疡性结肠炎时,白细胞可大量成堆出现。在肠道寄生虫感染(尤为钩虫病及阿米巴痢疾时)和过敏性肠炎时,粪便中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。
2.红细胞
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,上消化道出血时红细胞在胃及肠道中被消化液破坏,故显微镜检验为阴性,必须通过隐血试验来证实。下消化道炎症、痔疮、直肠息肉、肿瘤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时可见到多少不等的红细胞。
3.大吞噬细胞
在细菌性痢疾时,常可见到较多的吞噬细胞。吞噬细胞可作为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依据,也可见于急性出血性肠炎或偶见于溃疡性结肠炎。
4.上皮细胞
生理条件下,少量脱落肠道上皮细胞大多被破坏,粪便中很难发现。在坏死性肠炎、霍乱、副霍乱、伪膜性肠炎等时上皮细胞数量增多(后者上皮细胞增多最明显)。
要点7:
食物残渣
1.脂肪
粪便中有中性脂肪(脂肪小滴)、游离脂肪酸和结合脂肪酸3种形式。正常情况下,食入的脂肪大多被吸收,故粪便中很少见到。镜检脂肪小滴>60/HPF,为脂肪排泄增多,多见于腹泻、梗阻性黄疸及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等。粪便量多、泡沫状、灰白色、有光泽、恶臭是慢性胰腺炎的粪便特征,镜检时可见较多的脂肪小滴。
2.淀粉颗粒
正常粪便中较少见。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腹泻患者粪便中可大量出现。
3.肌肉纤维
正常人大量食肉后,粪便中可看到少量黄色、柱状、两端圆形、有不清楚横纹的肌肉纤维,但在一张标准盖玻片(18mm×18mm)范围内不应多于10个。
肌肉纤维增多可见于腹泻、肠蠕动亢进或蛋白质消化不良等。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时,肌肉纤维增多,且其横纹易见,如果见到细胞核,则是胰腺功能障碍的佐证。
结晶
正常人粪便中可见多种结晶,如草酸钙、磷酸钙、碳酸钙等结晶,一般无临床意义。
病理性结晶有:①夏科-雷登结晶:菱形,无色透明,两端尖长,大小不等,折光性强,是嗜酸性粒细胞破裂后嗜酸性颗粒相互融合形成。多见于阿米巴痢疾及过敏性肠炎的粪便中。②血红素结晶:斜方形结晶,棕黄色,见于胃肠道出血后的粪便内。③脂肪酸结晶:多见于梗阻性黄疸患者。
要点8:
病原生物检查
1.细菌
细菌成人粪便中主要的菌群是大肠埃希菌、肠球菌和厌氧菌,约占80%。另外,还有少量的产气杆菌、变形杆菌、芽胞菌及酵母菌等。健康婴幼儿粪便中主要是双歧杆菌、拟杆菌、肠杆菌、肠球菌、葡萄球菌等。
成人粪便中菌量与菌谱处于相对稳定状态,保持着细菌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。粪便中球菌和杆菌的比例大约为1:10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、免疫抑制剂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可发生肠道菌群失调,引起革兰阴性杆菌数量严重减少甚至消失,而葡萄球菌或真菌等明显增多,粪便中球菌/杆菌比值变大。粪便涂片染色后油镜观察可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,但确证需通过细菌培养与鉴定。
2.寄生虫卵
肠道寄生虫感染时可见到的虫卵有蛔虫卵、鞭虫卵、钩虫卵、蛲虫卵、血吸虫卵、肺吸虫卵、肝吸虫卵、姜片虫卵等。临床上常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、离心沉淀法、静置沉淀集卵法等方法来提高阳性检出率。
3.肠道原虫
(1)溶组织阿米巴:取新鲜粪便的脓血黏液部分进行粪便镜检可见到滋养体和包囊。
(2)蓝氏贾第鞭毛虫:滋养体的形态如纵切的半个去核的梨,前端钝圆,后端尖细,背面隆起而腹面凹陷,两侧对称形似勺形,腹部前半部有吸盘,借此可吸附于肠黏膜上。
(3)隐孢子虫:除粪便常规检验外,常用改良抗酸染色法、金胺-酚-改良抗酸染色法等方法来提高阳性检出率。
(4)人芽孢子虫:与白细胞及原虫包囊形态十分相似,这时可借破坏试验来进行鉴别,即用水代替生理盐水迅速做显微镜检验,人芽孢子虫遇水破坏消失,白细胞与原虫则仍可见。
4.酵母菌
粪便中常可见到酵母菌,为卵圆形,其排列因芽生增殖呈出芽或短链状。
5.真菌
正常粪便中少见,应排除容器污染或粪便显露室温下过久污染所致。真菌孢子直径约3~5μm,椭圆形,有较强的折光性,革兰染色阳性,大都有菌丝同时出现。一般见于应用大量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,引起真菌性二重感染。